(五)残疾人社会工作
1.如何帮助残疾人进行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稳定且合理地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提供职业服务,包括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指导、职业训练和有选择的安置工作,如果说教育康复重点是提升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能力和素质,那么职业康复重点就是实现残疾人助人自助和奉献社会的价值。结合职业康复的流程,帮助残疾人职业康复工作如下:
第一,提供职业咨询。
第二,职业评估。及时评定残疾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职业的可能性,连接专业机构对其进行身体、心理和职业适应性的评估,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性的依据。
第三,职业培训。连接职业培训机构,让其接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形成从事该职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态度以便适应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环境。
第四,就业指导。在选择职业、职业准备、求职面试等方面提供指导。社会工作者常常担任就业指导师角色。职业康复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最有效途径,是一种集合了“治疗——康复——发展”三种功能的方法。
(六)矫正社会工作
1.服务对象的需要
(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或救助;住房条件;卫生医疗待遇)
(2)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3)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
(4)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
2. 服务对象的问题
(1)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公众的同情
(2)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
(3)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七)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1.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生活适应困难,缺乏病理常识和自理、护理知识;
(2)心理障碍严重,难以接受伤病残导致的障碍;
(3)生活保障问题;
(4)家庭婚姻障碍,生儿育女困难
(5)社会隔离问题
*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心理失衡
(2)社会地位下降
(3)社会隔离
(4)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
(5)老化问题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就业难
(2)隐性失业
(3)延迟上岗
*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角色失调
(2)心理失衡
(3)行为失范
2. 危机干预模式
(1)开展评估。评估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关注服务对象的情感-认知-行为反应。
(2)建立关系。
(3)聚焦问题。开放式问题让其阐述。
(4)稳定情绪。帮助宣泄。
(5)制定方案。
(6)实施计划。
(7)后续跟进。
(八)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1. 社会救助的内容
(1)最低生活保障
(2)特困人员供养
(3)受灾人员救助
(4)医疗救助
(5)教育救助
(6)住房救助
(7)就业救助
(8)临时救助
2. 个案管理的特点
(1)它是一个过程,建立在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信任的关系基础之上。
(2)运用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协助陷于危机之中的服务对象。
(3)主要目标在于确保对复杂、具有多重问题以及失能的服务对象提供持续性的照顾。
(4)通过临床上的干预来减缓因为疾病和失能所带来的情绪问题。
(5)注重运用社会工作的转介和倡导技巧,是一种跨领域的服务传输方法。
(6)所服务的目标人群需要各种社区服务或长期照顾服务,如经济、健康、医疗、社会和个人照顾等需求。
(7)需要对服务对象的功能性能力和支持网络加以评估,作为提供服务的依据。
(8)肯定服务对象自决、个人价值和尊严,以及参与决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3.小宝治疗、入学、夫妻争吵方案设计
(1)问题陈述及分析
*经济收入满足不了需求
*由于特殊原因,无法上学
*夫妻关系不稳定,争吵
(2)方案设计
*方案目标:1.协助提高生活质量,保证费用,申请医疗救助
2.帮助上学,申请教育救助
3.缓解、调和夫妻关系
*方案实施策略:
一是评估小宝家庭情况,协助申请医疗和教育救助;
二是评估父母亲的工作能力和技巧,提供培训和工作机会;
三是提供纾解、交流沟通技巧,减少争吵;
四是号召社会力量,为小宝提供更多帮助和资源;
五是利用志愿者资源,为小宝提供陪伴、康复训练等志愿服务;
*方案执行:包括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情况、处理危机;
*方案评估:小宝父母满意度、小宝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等。
(九)家庭社会工作
1. 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
(1)观察技巧
指运用系统记录实际行为表现的强度,频率和时间的方式让受助家庭成员准确了解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和面临的问题,从而帮助受助家庭成员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行为的有效性。
(2)聚焦技巧
指社会工作者帮助受助家庭成员收窄注意的焦点,将受助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以便对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索,保证服务介入活动的效率。
(3)运用例子
指向受助家庭成员解释、描述和传递重要的信息和想法,让受助家庭成员了解困难解决的不同途径和经验,并且舒缓受助家庭成员的压力。
(4)再标签技巧
指社会工作者帮助受助家庭成员从更为积极的角度界定问题,改变受助家庭成员以往的消极态度和认识,从而促使受助家庭成员产生新的、积极的行为。
(5)问题外化技巧
问题外化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将受助家庭成员的问题转化为整个家庭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让家庭成员从相互指责转变为一起共同努力解决面临的困难,从而促使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沟通交流方式。
(十)学校社会工作
1. 抗逆力轮
(1)促进亲社会联结
(2)建立清楚一致的行为和规范
(3)教授生活技能
(4)提供关怀和支持
(5)建立和表达高期望
(6)提供机会,促进参与
2. 个案管理方法在学校中的应用
(1)识别服务对象。四种途径:一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转介;二是朋辈的推介;三是服务对象或其家庭主动寻求帮助;四是社会工作者主动发现。
(2)对服务对象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
(3)评估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来自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系统。
(4)完成资源、社会支持网络、服务对象的对接。
(5)监管服务的传输。
(6)评估,包括学生评估和服务系统传输评估。
(十一)社区社会工作
1. 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2)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
(3)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2. 社区教育
*从基本目标看,内容:
(1)补偿式教育。主要针对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
(2)控制式教育。政府推行的行为规范教育
(3)发展式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挖掘居民潜能和积极性
*从服务功能看,内容:
(1)家庭生活教育。
(2)公民教育。
(3)成人教育。
(4)健康教育。
3. 社区志愿服务
(1)策划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带领志愿者开展服务。
(2)发掘培养志愿者骨干,培育扶持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
(3)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4)做好志愿者管理,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
4. 社区需求分析
(1)感觉性需求。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感受到或意识到,并用言语表述出来的需要。
(2)表达性需求。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把自身的感觉通过行动表达出来的需要,例如申请服务、排队等候服务等。
(3)规范性需求。指由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政府行政官员评估而决定的需求。
(4)比较性需求。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将所得到的服务与其他类似社区进行比较,而认为有所差别的需求。
5. 社区参与的层次和形式
(1)告知
(2)咨询
(3)协商
(4)共同行动
(5)社区居民自治
6. 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
(1)参与价值。三种态度:第一,不关心,其参与事务的倾向较低;第二,自责,认为问题的产生是自己的无能;第三,无用感,认为自己参与并不能影响或改变目前的状况。缺乏参与热情。
(2)参与意愿。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客观因素指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与赞成。
(3)参与能力。两个因素:一是时间与金钱;二是知识与技巧
(4)制度。
7. 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策略
(1)促进社区居民对参与价值的肯定;
(2)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
(3)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一是进行参与知识与技巧的培训;二是妥善处理时间与资源的缺乏问题。
8.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1)个人网络。指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朋友、邻居等
(2)志愿者联系网络。指大学生、社区党员、辖区单位职工等
(3)互助网络。相同兴趣或能力的人,组建朋辈支持或互助小组
(4)邻里协助网络。邻里、社区商店员工、物业公司职员、保洁员、保安等
(十二)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对患者家属开展支援和介入的方法主要有:
(1)心理教育。
(2)家庭治疗。
(3)家庭探访和家庭辅导。
(4)家庭支持小组。
(5)家庭互助小组。
(6)其他措施还包括对志愿者招募和培训,让他们帮助亲属对患者进行照顾,减轻亲属的照顾压力;对社会上的歧视行为进行纠正,让他们接受精神病患者等。